(资料图片)
这件浮雕的内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中央拱形龛中为坐佛,两侧各有一尊结跏跌坐的人物,脸朝向中央。画面下段中央方形空间内为四天王奉钵的故事内容。画面下段左侧持钵的人物可能为二商主之一。二商主就是向佛陀奉献面包的两位商人,有“二商奉食”的佛教故事。佛陀身着通肩式厚重袈裟,衣褶刻划巧妙,头发自然卷曲,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正中莲花座上。佛陀头顶上方罩华盖,左右两侧各有三身化佛立像。化佛均以佛陀为中心呈放射状站立在莲花座上。这一雕塑诠释的是"舍卫城神变"之"千佛化现",或者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场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趁弟子们在夏安居之时,上忉利天为他已经去世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一去九十日不归。弟子优填王因忧思过度而患病,便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做了一尊佛陀像,这便是人间上第一尊释迦牟尼佛造像。佛陀说法结束后,帝释天变化出金、银和琉璃三道宝阶,佛轮在诸天神、梵天和帝释天的护送下从天上降下,返回人间。这件浮雕上层有二佛,下层场景表现的是阿育王施土因缘的故事,说阿育王前世为童子时,用土代谷布施给佛陀,佛陀预言他将成为转轮圣王。其中形象最高大、有头光的人物是佛陀,他侧身站立,于胸前竖立右手,左手托钵向下伸出,正接受一个小童的布施,另一小童双手合十做礼敬状。佛陀背后亦有一小童,双手抱金刚杵,能表现的是他调皮地抢了佛陀守卫执金刚神的武器来玩耍,生动有趣。这件浮雕作品自上而下分别雕刻了五个场景,分别是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离开毗舍离城、力士移山、佛陀涅槃。
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沿着商人、僧侣和旅者的足迹从印度北部迅速朝周围扩展和传播。
向南,在德干高原,大量的石窟寺纷纷建成,沿途的佛塔一直延伸到印度次大陆的深处。
向北和向东,佛教的传播因粟特商人的活动而生机倍增,他们在连通中国和印度河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是这些来自亚洲中心的旅行商人,凭他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相互信任一直在长途贸易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宗教也是他们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随着更多的粟特人成为佛教徒,他们在主商道上建起越来越多的佛塔,如在巴基斯坦北部罕萨山谷(Hunza Valley)可以见到无数过路的粟特人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佛像边的石头上,以求漫长的旅程平安而有收获。
显然,这些离家远游的人正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