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乘风而来,把空气中的水汽蒸干,六月的麦浪激起一阵阵香气,传出大山。6月14日开始,房山区张坊镇蔡家口村的无公害麦田开始收获,收割机在麦田中来去自如,高挂的太阳也被农户收获的热情所感染,蔡家口村村委委员蔡莹辉说:“这是一年来的丰收,村集体的大家都停下平常手里的活,全力为麦收劳作。”
航拍房山区张坊镇蔡家口村无公害麦田收割场景。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资料图)
烈日下的丰收
头顶着烈日,农户们干起活来也不含糊。伴随着机器操作的轰鸣声,小麦秸秆从机器的后头被分离出来,农机手熟练操作着大方向盘,眼观四方。“操作机器,不仅要考验技术,还要看准路线,不然容易出现漏收的地方,这些就需要人工去收。”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蔡莹辉跟着农户们一起收获,他介绍,蔡家口村的小麦种植面积共有200亩左右,属于村集体共有。他说:“今年年初比较旱,因此浇了四次水,好在从结果上看,小麦长得不错,从收获的颗粒上看,大颗饱满。”
今年67岁的村民蔡井文正拿着镰刀在麦田里劳作,他主要负责把机器收获不到的边角地区的麦穗收好,他说:“粒粒皆辛苦,每一颗我们都尽力收到。”在烈日下,蔡井文几乎要一直保持着弯腰的姿势,在镰刀的一起一落间,颗粒归仓。
打造无公害麦田
两百亩,一台收割机,几位农户,蔡家口村的麦田收获工作,计划持续三天,蔡莹辉说:“预计今年产量5万斤左右,收割后的小麦需要在我们划定的路段进行晾晒、装袋。”
蔡家口村三面环山,农田面积被山川切割,难以发展大规模种植生产,十余年前,蔡家口村的村集体土地停耕,沉寂了八年的土地,成为种植无公害小麦的最佳选择。蔡莹辉介绍,选择种植无公害小麦,一是因为土地条件,二是为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做铺垫。
俯瞰房山区张坊镇蔡家口村无公害麦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我们村庄空气清新,灌溉的水源来自深水井,水质甘甜,土壤成分经过八年净化之后,肥力有保证,因此选择种植无公害小麦,不上化肥,不打农药。”蔡莹辉表示,无公害麦田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两三年,实现了为村集体增收的目的。
打造这样一块无公害麦田,需要更多人力的投入。蔡莹辉说:“除了依照农时去做播种浇水外,日常还需要村集体的农户们对农田进行管护,虽然不需要除虫喷药,但是也要注意天气的变化,保证收成和质量。”
让石磨面粉成为村庄品牌
收获归仓的小麦去往何处?蔡莹辉介绍,无公害麦田收获而来的麦子,将全部作为石磨面粉的原料,通过晾晒之后,它们将被送往村庄的石磨加工间,在这里,麦粒将完成一次身份的转变,成为端上人们餐桌的品牌农产品。
“把小麦收获后,村里将它加工成石磨面粉,与机器磨粉不同,我们的石磨加工保持了小麦本身的香气,用我们的小麦粉做出来的食物,在嘴里会越嚼越香。”蔡莹辉介绍,石磨面粉已经成为村庄的第一招牌,村集体为其制作了布袋式的品牌包装,更贴近传统的意味。
如今,蔡家口村的石磨面粉为村集体带来了收入,蔡莹辉说:“村民也因为一起来做这个产业,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村民顶着烈日,晾晒铺在路边的小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对集体土地的实践仍没有结束,蔡莹辉介绍,收获了这一季的小麦,闲置下来的麦地将种满向日葵。他说:“种植向日葵,不会对土地造成伤害,除了观赏作用之外,还可以收获并榨成葵花籽油,这对我们村庄来说,也是一份增收。”
蜿蜒的山路,延伸出一块又一块麦地,饱满的麦穗等待收割机的临幸,空了的麦地也展现着村庄对土地利用的实践,带着对村庄发展的思考,人们期盼丰收,眼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