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在种植园里采摘金银花
□ 记者 董振霞
(资料图片)
通讯员 王克军 曲增辉 王海波
“我们村的西瓜今年又大丰收,开园后,一个棚这两天收了两万多斤了。”5月22日上午,站在自家的西瓜大棚里,高青县花沟镇三利村农民郑保伦脸上笑成了花,他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1月至5月底种西瓜,亩产1万余斤,纯收入1万元/亩;6月初至9月底种玉米,亩产1500余斤,纯收入1000元/亩;10月初至12月底连种两茬菠菜,亩产5000余斤,纯收入4000元/亩。一年轮作种植,村里农户亩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的10倍。
一年“四种四收”,一亩地平均净赚1万多元,当地村民纷纷称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他们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而当地开创的“四种四收”轮作模式,更是闯出了一条致富好路子。
“一年四收”,小村收入节节攀升
5月15日,三利村西瓜大棚开园,来收购西瓜的大车排起了长队。三利村家家搞农业种植,今年90%的村民种了西瓜。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是三利村西瓜采摘季,每天都有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南昌、江苏等地的大货车到村里收西瓜,一天销售西瓜多达200吨。
“我们村不光西瓜名气大,菠菜的品质也是相当好,2021年,我们村还入选了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呢。”三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自豪地说,前些年三利村土地资源不足,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在农业种植结构上“精打细算”,打破了以往只种植玉米的传统种植模式,大力优化种植结构,探索出“西瓜+早春玉米+两茬菠菜”轮作的“四种四收”农业发展模式。
每到秋冬季节,三利村的田间地头,一辆辆电动三轮车都会满满当当地排列近百米,每天聚集到三利村来收割菠菜的劳务人员多达五六百人。
从这个小村庄“走”出去的菠菜,也远销香港等地。自家的菠菜收割完后,三利村的妇女还搞起副业,他们会集中组织到云南、甘肃、山西、内蒙古等地当“菠客”赚钱。在外地当“菠客”,割一斤菠菜能赚1.2元,眼明手快的郑学美一天可以赚三四百元,算是“菠客”中的“快手”。
等自家玉米成熟了,回家休息两天就开始收售玉米,玉米收完又到了种菠菜的时节,菠菜种两茬,一直卖到春节后。
“采金摘银”,村民家门口领工资
这几天,在离三利村不远的花沟镇十六户村,黄白相间的金银花挂满枝头,近百名村民正穿梭在花海里,忙着“采金摘银”。“采摘1斤鲜花4元,手快的一天能采20多斤。”几位60多岁的老人对“在家门口就业领工资”这种现状十分满意。
为了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2019年,十六户村党支部领办了鑫钰金银花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三资清理整合闲置土地70余亩栽种了金银花,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一下子解决了本村及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
“马上11点了,天开始热起来了,大家开始过来过秤吧。”随着管理人员一声吆喝,收获满满的村民们陆续向地头聚焦,准备变现当天的劳动成果。
“合作联营”,小村闯出致富新路
5月22日上午,在花沟镇着力打造的“太公蔬院”联合社种植基地内,西红柿、甜瓜、茄子、辣椒、丝瓜等一车车优质农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装车发货,丰收的喜悦挂在村民们脸上。3000余座果蔬大棚串珠成链,成为拉动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随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渠道等优质服务的提供,当地的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果蔬末端利润得到延展。
为了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当地各类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三利村党支部领办的瓜果菜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246名农户加入,注册了“营丘”品牌,大棚果蔬从田间地头直达京沪等各大市场。“太公蔬院”联合社的各类产品更是畅销全国。
今年,花沟镇还积极争取各类科技种植实验项目,三利村承担了山东农科院西瓜育种任务,正在谋划探索着要种出品质更好、效益更高的新品种,“太公蔬院”联合社新项目也一一落了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一年四收”让当地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目前,花沟镇通过推广试行“四种四收”种植模式,已形成以三利村为中心,辐射周边20余个村3800余亩种植基地的模式。
日子红火了,腰包鼓起来了,村民们一年四季笑声不断,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
编辑:张剑
二审:王磊
终审:李海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