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萧田
【资料图】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以及加紧布局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市场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光伏产业正在成为我国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生力军”。
政策上的“倾斜”,极大推动了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今年10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光伏产品制造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产量达39.6万吨,产量全球占有率达到76%。多晶硅全球产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占7家;硅片全球产量前10的企业,全部都是中国企业。”
中国光伏产业实现诸多个“世界级第一”,这种“利好”也传递到了资本市场。
光伏发电已成为当下最热门板块。这一原本垂直且小众的工科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A股科创板,作为该板块首家光伏企业,天合光能(688599.SH)今年5月开始股价一路高涨,从最低点的15.56元/股,最高涨至65.28元/股,总市值接连突破400亿、600亿、1000亿关口,成为光伏板块冉冉升起的“新星”。
投资者也好奇,天合光能到底是怎样的一家企业?市值如何能在短短三个月翻了3倍?其成色到底如何?
书生的第三次创业
作为光伏产业早期玩家之一,天合光能几乎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跌宕起伏和茁壮成长。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创始人高纪凡的“先知先觉”。
将时针拨到回到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各界经商热情高涨,一大批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投身创业热潮。
1988年,刚刚获得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纪凡,放弃了去美国伯克利大学读博士的机会,一头扎进“商海”。
根据早期报道,彼时的高纪凡怀揣着几十块钱,只身一人奔赴广东闯荡。他钻到广东的一间简陋办公室里,凭着所学专业,一连开发出8个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化工新产品,赚得第一桶金。
随后,高纪凡在广州创建个人第一家公司——广东顺高纪凡德富有洗涤剂厂,后又创办了武进协和精细化工厂。
一个偶然的机会,高纪凡接触到了欧美国家正在使用的氟碳铝板幕墙——一种新的建筑外装饰材料。
高纪凡得知,当时做此项业务的仅有深圳一家外资企业,于是决心要吃这只“螃蟹”。他不惜重金,将这一新产业引入家乡常州。
事后证明,高纪凡再次“赌对了”。
他先后拿下几所知名大楼的外墙和屋顶项目,尽情享受着行业带来的高额利润。
正当企业突飞猛进之际,高纪凡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1997年,“小有成就”的高纪凡,关注到了当时的《京都议定书》及美国克林顿政府“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他认为,如果利用太阳能技术打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市场前景和社会效应都无可估量。
当年12月,高纪凡从“铝板幕墙”杀进了光伏发电,创建了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开始第三次创业之旅,自此拉开“光伏龙头”的进阶帷幕。
彼时的中国光伏产业,无论技术、产品还是市场,都严重落后于国外,产业发展一直跌跌撞撞。
幸运的是,中国光伏事业很快就遇到了“好时候”。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真正融入国际市场,这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难得机遇。
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中国光伏企业如鱼得水。再加上,从2005年起,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对光伏产业进行扶持,行业进入近10年快速发展期。
200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走进纽交所,高纪凡也以20亿资产位列当年胡润能源富豪榜第9位。
从跟随者到领导者
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预见光伏产业前景的也并非只有高纪凡一人。
就在天合光能上市前一年,无锡尚德早已在美国上市,其创始人施正荣不仅被誉为“太阳之子”,还登上了中国首富宝座。尚德还掀起一股美国上市热,晶澳、英利等紧随其后。
光伏产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策密切相关。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所有身处光伏行业的玩家,都跳脱不出政策变化牵动企业命运的“怪圈”。
如20世纪初,德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带动全球光伏需求大幅增加。大部分中国光伏企业从中获益颇丰,并不断加大投入、扩张产能。
不过,我国早期光伏产业主要集中于中游组件领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巨大的政策红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公司、新资本涌入,行业产能逐渐过剩,这给中国早期的光伏产业埋下隐患。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光伏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从2009年开始,国内光伏行业逐渐出现经营困难。
危机接踵而至。2011年至2014年,欧美国家又对我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征税措施。加上光伏产业供需不平衡导致低价竞争等因素,中国光伏行业直接从盛夏进入寒冬。
寒冬格外严酷,有人形容当时的中国光伏市场“哀鸿遍野”——曾经的龙头尚德、LDK、英利等,或破产、或重组。
行业大洗牌之际,主动求变的天合光能赢得了市场机会。
一方面,高纪凡通过在海外设厂等方式绕过关税壁垒,在应对“双反”挑战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国际化,完成全球化的市场销售;
另一方面,顺利实现转型,从光伏组件制造商转向太阳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实际上,早在光伏大热时,天合光能就有意在扩产能上控制节奏,在研发上加大力度。这种战略上的提前布局,也为其日后的转型积蓄了力量。
“2010年,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建立了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纪凡称,“当时很多企业把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全拿去投产能,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搞科技创新。”
从2014年起,中国光伏产业在国家政策助力和引导下,引爆国内市场。中国光伏产业迎来“解封时刻”。
在逆势中成长起来的天合光能,在2014、2015连续两年全球光伏组件总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虽然在2016年,晶科取代了天合光能榜首位置,但从2016-2020年间,天合光能一直位居全球组件出货量前三。
高纪凡并不满足于此。
在蝉联出货量全球第一后,曾有媒体问,“不少企业干到‘第一’后往往两三年就会松下来。你怎么看?”高纪凡的回答是:“我们要忘了这个‘第一’,走到一个更加大的领域去。”
这几年,天合光能发生了几件极为重要的事——由之前的太阳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向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户用光伏事业部,发布第一个原装光伏户用品牌天合富家、主推210mm大尺寸光伏组件。
伴随着2020年6月10日天合光能在上交所科创板“云上市”,这个“更大的领域”蓝图也越来越清晰。
核心优势逐渐凸显
数十年来,国内光伏企业经历了发展、走低、回暖、震荡等阶段。中国光伏厂商也经历了从专注产业链分工到垂直一体化,又由垂直一体化回到产业链分工的过程。
虽然垂直一体化最早由天合光能提出,但经过行业洗礼后,其坚定走向了以电池片及组件为核心的分工模式。
举例来说,在光伏产业环节中,隆基股份主要集中在硅片、电池、组件及电站领域的一体化,中环股份主要集中在硅片领域,通威股份则专注于高纯晶硅及太阳能电池业务。
天合光能的主要业务包括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板块,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距离普通消费者也更近。
如果用户家中置办一套太阳能发电站,那么不仅要能解决当下用电之急,多出来的电还可以通过买卖增加额外收入。而这恰恰是天合光能产品的核心优势所在。
一个令投资者兴奋的消息是: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政策,又让光伏产品的落地应用迎来了新的市场助力。
而早在2017年起,天合光能就开始进行分布式光伏的重要布局,推出了全球首个家用光伏品牌“天合富家”以及针对工商业分布式的“天合蓝天”。目前已实现了“光伏x建筑、通信、渔业、农业、工厂等”多种分布式场景的应用。
在碳达峰、碳中和,叠加“光伏+”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等诸多政策推动下,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天合光能近期股价暴涨。
但这并非是原因的全部。
回归该公司发展层面:以具体面向中国C端消费者的产品为例,这家公司从产品、渠道和品牌上多点发力,也已形成深厚的护城河壁垒。
产品上,天合光能主推210mm大尺寸电池组件,相对于目前主流的158mm和166mm尺寸,成本低、效能高、转化率高。去年,天合光能基于210mm硅片的至尊系列组件功率突破600W,不断推动度电成本继续下行。
渠道上,自2016年确立分布式发展战略开始,天合光能在全国各地已拥有超过450家经销商、超过1700个县级经销商和15000个乡镇服务网点。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几乎触手可及。
营销上,天合光能2001年开始就在央视新闻播出“天合研制成功中国首座太阳房”及一系列广告,多年来借助央视平台进行品牌宣传。
从企业层面上,天合光能近年来还积极推动了210配套产业链逐步完善。在硅料、硅片、玻璃等领域,其与通威股份、中环股份、亚玛顿等达成深度合作。
为提高光伏转化效率,天合光能收购了知名跟踪支架企业Nclave;为保证产品领先优势,设立在天合光能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11年至今,组件功率及电池片转换效率达20次刷新世界纪录……
另据黑鹰光伏统计:目前天合光能还拥有19个重大在研项目,涵盖HJT、TopCon、BIPV、PERC、大尺寸电池及组件等等最具发展潜力的光伏技术。
一边根植当下,一边着眼未来,天合光能核心优势逐渐凸显。
如今,天合光能在盐城、宿迁、义乌、常州等多地拥有高效太电池项目,在印度也设有项目。预计2021年末,电池产能将达35GW,组件产能超过50GW,基本占据世界前三的位置。
不过,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天合光能5个月以来股价短时间内大幅攀升,成功跻身A股光伏板块“千亿俱乐部”,这也使得公司目前估值高企。
截至10月8日收盘,公司股价为49.66元/股,天合光能PE(TTM)市盈率高达72倍。不仅超过行业平均值,同时也高于光伏龙头隆基股份的42倍市盈率。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站在世界前列。伴随光伏组件成本快速下降,平价上网时代正加速到来。而平价上网不仅意味着电价降低、取消补贴,更要求光伏企业需要拥有更为多元的模式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天合光能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